攻略|11·29特大电话诈骗案揭秘:诈骗剧本”全曝光
揭秘11·29特大电话诈骗案:诈骗“剧本”全曝光
一、诈骗“剧本”的策划与编排
在11·29特大电话诈骗案中,诈骗“剧本”的策划可谓是精心设计的。诈骗团伙会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设定多样的角色和情节。比如针对老年人,他们会虚构子女遭遇意外急需汇款的情节,利用老年人的关爱子女心理,编造出详细的事故地点、受伤情况等信息,让老人在惊慌失措中失去判断能力。对于上班族,又会编造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需要配合资金清查等借口,利用上班族对自己工作和声誉的重视,诱导他们按照要求操作。
诈骗“剧本”中的台词设计也十分巧妙。诈骗分子会用看似专业的术语和诚恳的语气来迷惑受害者。例如,在假装公职人员时,会准确地使用一些行业内的说法,让受害者觉得他们是真实可靠的。他们还会不断地安抚受害者的情绪,比如反复强调这只是一个小误会,只要按照他们的指示操作,就能解决问题,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整个诈骗过程有着严谨的流程安排。从一开始的初次接触,到逐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再到最后的资金转移,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诈骗分子会通过多次的通话或者消息推送,不断地强化受害者的紧张感和危机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他们的圈套。
二、目标受害者的选择与定位
在选择目标受害者方面,诈骗团伙有着自己的策略。一方面,他们会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来筛选目标。比如,通过购买一些个人信息,了解受害者的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受害者的心理特点和容易上当受骗的环节。对于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些人追求高回报、轻信投资的心理,编造一些虚假的投资项目进行诈骗。
诈骗团伙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日或者社会热点来选择目标。例如,在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家庭和财产安全,此时他们就可能针对人们担心钱财被盗刷、遭遇诈骗等心理,实施相关的诈骗活动。再比如,当社会上某个阶段流行某种疾病时,他们可能会编造售卖特效药或者需要紧急捐款治疗等谎言来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学生、残疾人等,诈骗团伙也会格外关注。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少,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被他们的骗局所欺骗。比如针对大学生,他们可能会以高薪兼职为由,诱导大学生泄露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等。
三、诈骗手段的多样性与隐蔽性
11·29特大电话诈骗案中的诈骗手段可谓是多种多样且极具隐蔽性。他们会利用高科技手段来隐瞒身份。比如使用网络电话、虚拟号码等,让受害者在接听时无法准确识别来电来源。这就像给诈骗分子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具,让他们能够在幕后肆意行骗而不用担心被轻易追踪到。
虚假身份的冒充也是常见的手段之一。诈骗分子会冒充各种公权力的代表,如警察、检察官、法官等,让受害者产生敬畏心理,从而更容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还会冒充银行客服、电信运营商等,以信用卡被盗刷、账户异常等理由,引导受害者按照他们的指示进行操作,最终实现诈骗目的。
除了电话诈骗,他们还会结合其他渠道进行诈骗。比如,先通过电话联系受害者,获取其一些基本信息和信任后,再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者进一步沟通,发送一些看似正规的文件或者链接,诱导受害者点击,从而窃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资金。这种多渠道结合的方式使得诈骗手段更加隐蔽,让受害者防不胜防。
四、受害者的心理特点与应对机制
受害者在面对诈骗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贪婪而放松警惕。当诈骗分子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或者提供便利时,受害者会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比如一些人有中奖心理,相信自己真的中了巨额奖金,从而轻易地相信了所谓的“领奖手续”。恐惧也是受害者常有的心理。当接到自称公权力机关的电话,告知自己涉嫌违法犯罪时,受害者会出于对法律的敬畏和恐惧,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去做。
受害者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往往也存在一些应对上的困难。有些人因为害怕被家人朋友责备,而不敢及时报案。还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报案,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一些受害者在被骗后,因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问答环节
1. 诈骗分子是如何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的呢?
2. 如果接到了类似的诈骗电话,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做?
3. 对于受害者被诈骗的经济损失,有没有相关的救助措施?